最后更新:2017.01.25
其实写一篇新的自传蓄谋已久,当我偶尔回头看自己在2013年写下的自传的时候,总会有一种物是人非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般的感慨。终于有一天我也不再是孩子,终于有一天我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站在这个社会上努力着。有一点,关于我的事情,是我最欣慰也是最值得骄傲的,那就是我对自己过去的每一个选择从不后悔,尽管在某些时候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走远了依然发现,那些遗憾正是我需要去感谢的瞬间。我一直相信文字的力量和价值,我记得有一次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你有什么梦想,我说,我能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作家吗?有些时候,梦想并不需要成为你的事业,对吧?所以,我还是先从大学之前说起吧。如果,正在看这些文字的你是一个高富帅,又或是一个高冷的大神,也许我们的经历无法产生共鸣,若是觉得无聊,看官们随意。
大学之前 2011
所有人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知识来说,也许大多数人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特别是来到我们软院的,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苦逼的被调剂来的。但是,其实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是说进入大学就重新开始人生了,而只是一种延续。所以我们每个人又是在不同的位置和方向同时进入了大学。新认识的小伙伴们大部分时候侃的话题难免是自己的高中生活,有的心有余悸,有的心有不甘,有的好生怀念,这就是不同所在。我隔壁宿舍的小伙伴,来自一个黑暗不见五指的学习环境,高中不允许男女生同行,食堂男女生分区进食还有老师监视,每天六点开始早自习晚上十一点结束晚自习,没有娱乐活动,对于他来说离开那种环境我都能替他感到深深的解脱感;还有一个来自一所大名鼎鼎的某某监狱的小伙伴,高中三年被压抑和束缚,也许他们当中有些还会怀念,有些心生恐惧,但相比于周遭的所有同学,我想我算是比较幸运的,来自南方的一所十分开放的高中。
可以某种程度上来说,除了高考前每周一次的练习和自己做的卷子,高一到高三我的老师没有强迫我们交任何作业,这就导致了我们集体涣散,一群曾经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开始在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却在各种考试中被虐的满地找牙。但好在那时候的老师是宽容的,总会给我很多鼓励和支持,即使我挂科—第一次化学只考了四十分,老师也会毅然决然的给我写上一个大大的90。我想,那段日子对我日后的人生真的影响特别深远。后来,在各种社团活动中,我混到了高二下学期,那时候我们班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以至于影响了我的一生:某一天晚上晚自习的时候当我还和小伙伴们聊得正嗨的时候忽然有老师来教室里,告诉我们班主任出事了。我们根本没想到事情会那么难以接受和不可想象:给了我最多鼓励的班主任和她丈夫在散步的时候,一个据称是神经病的人本着情侣都去死的心态拿着水果刀就刺向了班主任的丈夫。他很优秀,她也很优秀,但就这么意外的事情,让我的班主任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最后悲痛的离开了我们去了外地慢慢调养。而我才意识到,再不努力就没办法让她看到她所肯定的那个我了。我记得特别清楚的一件事情,是高二上学期的家长会。那次期中考试,因为我对理科极其的排斥,不想学习,同时又将大量时间花在了社团活动上,所以成绩出来只是班级里的倒数几名。并且,因为班长在家长会的时候要去医院,所以她让我来主持。
我已经忘记了几乎全部的过程,我只记得,她明白我考砸了之后内心的自责,所以为了不让我难堪,在提到成绩排名的时候,把我的名字也塞进了表扬的列表里。这成为了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别人对你的信任,这种无条件的,甚至当你没有成绩的时候也愿意交给你的信任,这是我不论怎么样都不会辜负的,我拼死都会证明给他看,拼死都会去维护这份信任。后来,也许在父母和一些老师眼里像一个奇迹一般的从倒数到了前几,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高考,来到了北航。但这些都不是重点,这些都只是铺垫。后来的人生还在慢慢展开它的序幕。
大一入学 2011
我想很多软院的男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心中总会牵挂着那样一个妹子,或许是女朋友,或许只是心上人,但我相信在高考结束之后那段迷茫、无聊、空虚的日子里,我们总会那样疯狂地失去理智过。
高考结束后我谈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恋爱,说是轰轰烈烈是因为在我父母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我所有的好朋友都已经极力反对了,但我还是冒着失去几乎所有朋友的风险失去理智了一回。过程相当庸俗,我想恋爱过的人大都明白这些过程,但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说着不分离的誓言各自去了不同的城市上了大学之后,我忽然发现周围竟然有那么多相同处境的小伙伴。然后,当我开了个好头,在军训刚结束她就忽然人间蒸发了之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看到大家也接连赶在当年光棍节前回到了一条光棍的状态,有那么一两个幸存的情比金坚的,那也是极少数幸运的,都是后话了。
于是我们都迷茫了。在刚进入大学还不知道该干什么刚打算“心里装着远方的妹子天天上自习”却忽然就被甩了的时候,我们都迷茫了。我看到说说和微博过几天就有一个失意的小伙伴更新一条“今晚又睡不着了,想你”“把你的照片装在钥匙扣上,自习的累了拿出来看一眼就很满足”“好累”云云,当然不嫌羞耻的说我也是其中一员;我还记得那时候失意的人经常相约去沙河对面的串串摊喝酒吃串串侃点别的诉点苦;也记得我们每天就做梦梦到某个人然后不愿意醒来,开始了我们翘课的生活。这些都没什么,走得远了回头一看,这些都不算什么,你会发现很多人和你一样迷茫着,这是正常的,也是圆满的。
之后半期考过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校园活动,那时候才算是大学生活真正开始的时候,从非诚勿扰,到女生节许愿墙,人缘好的性格外向的开始交友,性格内向的就开始找小伙伴,大家虽然还在迷茫,但也都努力在适应。那段时间的我,却在经历一段挣扎,这个挣扎来源于两件事,创新杯,还有大学计算机基础。
也许是我习惯了高中进去就各种活动的节奏,到了大学虽然我不愿意再去涉及那么多的人事关系,但我却更愿意做点专业的事情也好让我明白咱们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我还记得第一次听到创新杯可以报名的时候,我还赖在床上和舍友开黑打游戏,然后我忽然就激发出一股斗志,那种想要学习报国的斗志,所以头脑一热就跟舍友说咱们也去参加吧。虽然后来基本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也没有做出来,但我想,如果此刻正在读这些文字的你,也有着一腔斗志想要挑战自己去参加什么比赛的话,我还是想和你说:放胆儿的去吧,走到哪是哪,重要的是不要放弃,是这一次失败了下一次还能继续的信念。开始的时候就我一个人装模做样的学了点东西抄了点代码其实那时候自己什么也看不懂,舍友们那时候也都还小,更是什么也不知道,以至于到了二审的时候我们犹豫了半天还是觉得不要去丢这个脸好了,不如用这个时间开一把黑快乐一下。这件事就在一局游戏里了结了,但我觉得这个失败的经历对于我日后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今的我回忆起来,也许,可以说它是一种过去了很久的羞耻和惭愧,但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变得更加强大的动力。
再有就是大学计算机基础了。我想应该有些经历过的的人会明白,这个是文科专业的课程。没错,因为帮一个妹子做计算机作业,我按很多人设想的模式认识了一个法学院的妹子,并且从辅导计算机,到食堂吃饭,到出去吃饭,逛街,到一起度过跨年夜,最后在寒假的时候,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因为一个很烂俗的理由“我只是她的替代品”,她就消失了。那段时间我也着实没有特别渴望开始一段感情,所以就这么走散了。但是回想起来我想也许很多人走出迷茫的方式就是遇见那么一个可以带你走出来的人,后来的人生里其实一直都是,无论是好是坏,无论是受伤还是流泪,带给你的总是成长。
后来我和大多数颓废的大学生一样堕落了,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偶然接触了一个坑爹的网游,具体是什么我就不说了。对,回忆起这段经历,如今的我仍然会觉得愚蠢而又幼稚,然而却是不可多得的经历。我花费了整个学期的时间在这个游戏上,频繁翘课,但最终想来,其实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做相同的事收获也是不同的,就像这一个学期的经历,我虽然也是这么浪费了时间,但我却有机会认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各路网友。从初中生,高中生,到大学生,为人父,为人母,我和他们在现实中都建立了相当稳固和良好的联系,他们也在我接下来的历程中给了不少建议。如此想来,我想,此刻正在读这些文字的你,若有心想要趁着青春把过去未完成的疯狂补偿一遍,一定不要总是失去,硬币总有两面,这是老话了,然而玩游戏同样也有很多种玩法,我相信大家都会理解。
那次期末考,我和所有在大学里的迷茫者一样,终于挂科了。我们总说,没有挂科,没有翘课,没有女朋友的大学是不圆满的,也许我们在北航这种地方,最后那个条件还是暂时束之高阁吧,这么想着自己就感到安慰了,大学三分之二圆满了嘛。我记得,那个暑假,在回家的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经历的这一年大学是如此的虚幻,毫无建树,没有自己期望中的精彩,虽然将自己的青春一股脑儿发泄完了,但此刻却觉得沉甸甸的疲惫。那一刻,我想,是该改变的时候了。
青春就这么过去了。后来想起的时候,有遗憾,也有庆幸。遗憾的是自己最终还是把自己第一年的成绩搞得一团糟,遗憾的是自己错过了自己最黄金的年华,庆幸的是自己疯过,累过,青春过,没有后悔过。
回到家,我先是忍着心疼删了游戏里的角色,删了游戏,甚至把电脑和手机里所有能玩的游戏和娱乐的软件都一并删除了。从那时候开始也算是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后对于游戏就慢慢地有了克制力。我想每个还算靠谱的大学生,都会有这样一个分水岭。我们当中有些人在大一刚入学时就能下定决心,而有些人直到毕业还是一样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未来往哪走,前者很快就成了学霸学神,而后者到最后还是学渣。
大一的暑假,也许我和很多人度过的都不一样。我回到了高三的状态,在图书馆朝至夕归的度过了两个月,不仅仅是复习我阵亡的大学物理,还把大一学过的课程几乎全都自学了一遍。那时候我父母甚至是我的很多朋友都不理解为什么我放假还要这样读书,但我强忍内心无法多陪伴父母一点时间的痛苦。那个暑假据说是北航史上最长的暑假,但我用一个夏天的时间学会了坚持,虽然最后的结局并不好,但转机也很快来到了。
分水岭之后 2012
故事仍然从上一部分继续,但我的生命却在悄悄进入下一个时代。那个暑假的结束十分的戏剧,我临时被通知开学前补考,于是匆忙的改签了机票,幸运的是在第二天早上八点的航班有最后几个位置。我甚至连行李都来不及整,家人们朋友们也没有告知就被迫狼狈的离开了家。
一个夏天的终结。
但是,第二天早上赶到机场的时候,却在机场里遇见了一个很久很久都没有机会见到的老朋友,顿时郁闷的心情一扫而光。后来和朋友说起的时候,都觉得那真的是个上帝的馈赠,也许很多时候在你看来特别不如意特别不顺心的时刻,其实都是上帝在为你准备着馈赠而让你经历的。从那开始,我经历了一段特别黑暗的日子,当然,我已经对黑暗的日子习惯了。记得那时候,我曾经把自己的签名改成“如果生命是个悲剧,就让观众哭个够,如果生命是个喜剧,就让世界开心个够”。
物理补考之后,我和很多人一样,进入了痛苦的转型期。时间久远,有些细节我已记不起来了,但我知道,那段时间我是咬着牙度过下来的。以至于当我看到圣经里上帝的教诲时,我忽然发现一切都是馈赠,生活总是看起来很不如意,当你换了一种心态去面对,生活顿时就变得不一样了。
我们总是抱怨着生活的不如意,生活的累,但再怎么样我们都不能放弃,因为我们会明白,表面上看起来的不如意,其实只是对我们的考验,和给予我们的提升的机会。如果不曾努力,不如意又怎么会变成机会,如果不曾勇敢,不如意又怎么会变成挑战。如果,身处大二这个时期的你也正在痛苦地放弃你曾经堕落的生活,也正准备从学渣晋升到一个充满了激情和热爱的IT男,我想,坚持和信念是你要学会的。基督山伯爵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四个字,等待和希望,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座右铭。即使有太多倒霉的事或者不好的事发生,我也不会放弃希望,但这也恰恰就是我最傻的地方。总是抱着必定落空的希望而坚持,最后碰得一鼻子灰,不过我并不觉得这种傻有什么可羞耻的地方,相反我仍然在坚持,我也希望有着同样信念的人也一定要坚持。
于是我忘记了第一年的失败,又参加了第二年的创新杯。也许确实是第一年的时机不对,所以直到第二年我才慢慢明白第一年犯下的错误和幼稚。创新杯进行了很久,直到下学期冯如杯的开始使我希望去接受更大的挑战。虽然最后的结果都是失败,但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并不能算是失败,对我们这样的学渣来说,能接受挑战也是一种成功,重要的是接受失败给予我们的经验并继续去尝试。创新杯的失败是因为接受了错误的概念引导,也和那时候没有做好接受任何挑战的准备有关,直到最后失败了之后我才忽然发现,其实自己一直在逃避的那些挑战才正是自己最需要的。如果,在遇到了新的挑战的时候我们只是一味的逃避想要让事情简单,有些挑战我们永远也无法应付的了,有些道理和知识我们永远也学不会。就像我们学软件的,有些东西我们从未学到过,如果不勇敢的去挑战和实践,我们到最后只能拿着书上教我们的那些空洞的知识蓦然发现自己离成功的实践越来越远。
两次失败后,我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加上和团队的磨合的也越来越好,我又开始向更大的目标进发,做一个更庞大的系统开发:带两个学长的毕设。那时候也曾怀疑过自己,但是不服气和勇气让我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不断地前进。而且也遇到了一个极其信任我的老师,虽然他并没有给予我很多教导,但是却给予了我最宝贵的机会去证明和实现自己。那些鸡汤文总说,要努力到自己都为之感动才算真的努力,而那段时间,当我在每天凌晨一点从实验室回宿舍的路上在12月的寒风中战栗着吃着南门小吃街冒着热气的炒土豆的时候,我真的被自己感动到了。为了证明自己,我找回了高三的时候那种不服输想要证明自己的初心。
我想,如果你们愿意去寻找自己热爱的事物,就应该大胆的去尝试,去改变,去经历,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识。携两三靠谱好基友,凭一腔热血,青春年少,有什么做不到的。年轻就该气盛,才不负年华。
也许每个人的大学生活从一开始就像我大三那样,也不会有那么多迷茫,那么多弯路了,然而人生就是这样,在你该走弯路的时候,一定不要因为太多的顾虑而错过了弯路上的风景。所有人的生命,在一开始都是以相同的一条直线从起点奔向终点,然而正是由于生命的多彩,不同的人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经历了不同的曲折,或是与其他人的生命相交,或是重合,或是平行着远远看着,到最后所有人再回到同一个终点。如果我们选择一路都是直线的人生,我们只是选择了最短,最简单的人生,在相同的时间里,我们所经历的距离却远比充满了曲折的人生来的短。那么,既然我们有着相同的起点和终点,上帝所给与我们的生命长度是如此的有限,我们又为什么不多经历一点曲折和弯路,多看点风景呢?
老者和长辈总会淳淳教诲我们,少走弯路年轻人。然而那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别处的风景,不知道弯路上的风景,弯路上的经历,不知道我们所多走的距离和别人的生命相比起来是多么的宝贵。我想,此刻正在读这些文字的你们,应该有很多人也在这么迷茫着吧。我的经历也许并不是那么的石破天惊,我的价值观也许不是那么的正常,也许我在很多人眼里是没吃药才会写下这些文字,但我觉得,是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格,可你若不去经历,你将永远不知道对岸的风景。我相信,不管是变成什么样的技术宅,只要学会了坚持,就可以拥有全世界。
转折之后 2014
故事到这里有了一个戛然而止的篇章,随之而来的当然是新的篇章。当学长的毕设都成功通过后,回过头,我发现自己C#,Java和一部分C竟然都可以顺利搞定,这在我大一极其抗拒编程的时候都是无法想象的。于是我开始对自己有了一些自信。后来有了一个机缘巧合,我来到了清华的x-lab,和几个当时比我还小的清华学弟一起开始了创业。我记得那时候是2014年初,整个北京互联网创业大潮刚刚拉开,O2O尚未全面开战,社交也还是在百花齐放的时代,清华的学弟提出了一个当时觉得挺牛逼,但是后来才渐渐发现多么的井底之蛙的想法。于是我拉动了几个靠谱的同学,一起开始了漫长的创业之路。
可以说,这一路对于我之后的所有经历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奠基石。我在清华的经历让我明白人要不断的开拓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认识领域,才能够对于自己做的事情和自己的定位有更明智的判断,而不会像从头到尾窝在学校或者实验室里的同学一样,不知道整个互联网圈在发生着什么。说实话,到现在我也只是站到了相当有限的高度在观望整个互联网浪潮,但是我觉得有全局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更好的运筹帷幄的一种基础。
创业的路程自然是极其傻逼和苦逼的,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讨论需求,确定需求,用软件工程课上学到的开发方法一步步在实践着,可以说我是一个实践派也是一个实践的贯行者。当时还没学到敏捷开发,敏捷Scrum是在大三下暑假才学到的。我们写下了十几万字的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把后端和安卓,iOS客户端一点点的搭了出来。一开始学习了安卓,但是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安卓模拟器的性能和Java的累赘,所以一直在负责服务端的开发。后来由于思宇没什么时间,我开始在他的帮助下入门iOS,一起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iOS客户端整出来了,虽然后来到了十一月份才终于上架,但是在十一月的路演里,我们至少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也有了投资意向。
这算是我第一次做产品的经历,当然,虽然只是学生团队自己瞎干,没有什么大牛带着,但是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最后也做出了一个完整的产品。虽然当后来的日子里我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之后回头看那个产品和整个开发的过程,会觉得当时走了很多弯路和错路,然而我还是觉得这个经历是无比宝贵的,至少,从此,我和整个世界一起,大踏步的走进了互联网时代。
我还记得那天是x-lab种子基金最后的路演会,当时的学弟CEO上去讲了一堆,但是紧张的错过了很多重点,也有很多重点由于产品设计完全是我们在做,有一些细节的考量被忽略了。因此当他结束了他的演说之后,我忘记是不是因为有VC的提问难到他了还是回答的不周,在那一刻,我忽然非常不想让我的团队几个月的努力白费,几个月毫无报酬反而倒贴自己的金钱和时间的付出,对于大三的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那一刻我站了出去。
也许之后发生的所有所有,包括后面会提到的我参加Hackathon的经历,都起源于我这一刻的勇气和本能吧。当我补充完我想说的话之后,盛希泰站起来了,是的,这是我人生的重大时刻之一,对那时候的我来说,所谓投资人可是生活于一团迷雾之中,那时候互联网圈的投资人还没有像后来那样扎堆般的烂大街,那时候滴滴还只是一家刚起步的小创业团队。但那时,我说的话,让他为我站起,我第一次觉得被认可,而认可对我来说比所有金钱和物质都要来的宝贵——对于一个大三的学生来说,拿多少投资什么的根本不是我的目的,我也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然而获得他人的认可,就相当于是给我们发了一朵小红花,而这会鼓舞我们走向未来更大的成功。
后来投资人看了我们的股权分配和BP什么的之后觉得我们在公司结构这块乱七八糟的,需要我们作出合理分配什么什么的。当时给我们做导师的清华教授后来几个月后竟然还回头找到我,告诉我说当时我带给他们的那本需求和设计文档—就是我和权爷花费了两三个月心血写成的文档,他拿给一些专业的人看,都说屌到不行,于是他想回来找到我,希望让我考虑跟着他创业什么的。说实话,说到这里,从大三下海到现在,我认识了很多老板,也认识了很多希望我跟着他们干的老板:有我爸的哥们,有通过清华的学弟找到我的,有之前公司的老板,也有各种途径介绍认识的,还有这种看了我的东西之后想回头来找到我的。有靠谱的,也有一般的,有那种“我有钱,有产业,你给我互联网加”的,也有“这个东西别人在做了我们就赶紧做,比他们早就好了”这种的。读者自行体会就好。
话说回来,股权分配意味着话语权的分配,这使我们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而且经过几个月时间倒贴的投入,加上比我们做的还要迟的竞争对手比我们早拿到投资,同时我和设计师龙哥还同时因此错过了当年的秋季校招,我们实际上已经不太想继续了。既然没有谈拢,我们就集体退出了。现在想来,那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其实从小到大一直有一种凝聚力。我身边的兄弟或者互相依赖的合作伙伴都是我一定程度上挑选过后和我最合得来的人,而我,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的原因,并不会真正去控制或者命令别人,我觉得除非我把所有事情都做了,我才能去命令别人,否则你又有什么资格去使唤别人呢。更何况,你明明知道,他们的每个人在某方面都比你来的强大,那在这种情况下,你又有什么资格去命令别人呢?因此我直到现在,在团队里基本上还是那个和大家一起拼命干活的人,虽然很累,但是我明白我自己享受的就是这种和几个基友一起做大家都热爱的事情的感觉,何乐而不为呢。
后创业时代 2014 ~ 2015
由于当时的创业并不算失败,因此这个机遇给我开启了接下来一段非常黄金的后创业时代,同时在大四的时候我的人脉圈就开始急速扩张。通过清华的同学我认识了很多其他的创业团队,也在其中的一个团队里认识了显昆和小萌这两个天才少年。我还记得头一天晚上显昆给我打电话,跟我聊了一两个小时,我也忘记聊的是什么内容了,但是我就是深深地被这个少年的智慧和才华吸引了,于是没有犹豫就加入了他们。
其实对我来说,因为创业错过了当年秋季校招,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因为我错过了积累面试经验的最佳机会。当我在秋季校招后开始蹩脚的在当时还很流行的大街网上投简历的时候,我记得那时候还找以前宿舍的胖子一起吃了一次校园东南门的香锅。那时候确实挺迷茫的,错过了随大流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我需要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说实话,在大四的时候参加各种校招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最随大流也是最合理的选择,这可以在你不知道前进的方向的时候跟随着周围所有的同学一起前进。
我还记得我生平第一次真正的去面试,是面试一个学长推荐的PHP工程师,那时候因为PHP已经写了半年,觉得自己已经滚瓜烂熟了,什么代码写不出来,因此也没怎么准备就去了。那是我成长路上摔的第二个跟头—第一个跟头是在高一期中考我交上几乎是白卷的化学试卷的时候。这第二个跟头,完全是因为自身定位不明确,没有任何经验。我记得很清楚,当他问我什么是魔法函数的时候,我懵逼了。在开始写PHP的时候,我完全也是权爷带着开始写的,后来也是遇到问题立马百度或者谷歌解决,一路下来也写了不少代码,但是唯独没有看书,也没有看W3CSchool之类的教程,因此对于这些稀奇古怪华丽花哨的各种名词缩写简直就是递归懵逼。当我回到家,郁闷的把刚才问到的那些让我懵逼的名词一个个去搜索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很多都是我平时正在用的,只不过我一直把他们看做一些很普通的工具函数或者一种解决方法,却没有仔细的去查过或者了解过他们到底是什么。
也许这就是实践派的弱点吧。直到现在虽然已经有所改善,但有很多东西却一直没有改变:我可以比你更快解决一个问题,但是在解决之前我甚至可能解释的没有你清楚,我甚至可以解决你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一切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没有人会在乎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么讨厌传统的面试方法。当然,如今的我相信,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即使还没有遇到也要努力去寻找,而不是伯乐的那些识马人,爱哪凉快哪凉快去,重要的是,你要相信并成为一只真正的千里马。当我终于获得一些肯定,获得一些成绩之后,我才终于有一些底气这么说出来。
我知道现在的社会,尤其是一些比较有天赋的95后,所持的态度会和我相似。为什么呢?因为知识太多了,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也没有意义,去把他们全都记在脑子里。如今的人类科技,每年都在以你无法想象的倍数在往上发展,人类科技所积累下来的信息量,也同时在如此疯狂的积累着。更别说投入其中的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长,因此你所要记忆的东西,可以说比十年前已经不知道要多了多少倍了。不能因为今年谷歌又新出了一个语言,明年FB又新出了一个框架,今天A又发明了一种设计模式,明天B又他妈发明了一种设计模式,面试的时候就都要你一五一十的说出来。你可以说不进则退,你可以说技术本来就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事情,然而学习并不是记忆,学习是一种能力,技术只是需要你保持或者说进化自己这种学习的能力,并不是真正在乎你把多少TB的信息放到了你的大脑里。有时候,你要明白,你在大脑里放1TB的信息,很可能在处理一个别人都没处理过的问题的时候,那1TB里面的0.99TB,都他妈毫无用处。再说了,砍一棵树,给你一把斧子就够了,最简单,最高效,难道还要给你一把电动斧子,或者给你一把语音控制斧子,哦,不对,再给你一把人工智能斧子,你他妈还要去教会他怎么砍树?从这个逻辑上看,其实我们都在偏离人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是么?也许造那把人工智能斧子的人很牛逼,我可以认可,但是放弃斧子去追求人工智能斧子的人,我才觉得荒谬。你其实只是在放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去遵照某个人所定义的流程在运作,而且,这个工作也是多余的。他能帮到你什么吗?高效?直接砍就很高效啊,高效的点是在于你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如何分配自己的体力,如何分配你要砍的树,而不在于你用多高级的斧子……
扯远了。回到我当时苦逼的面试经历吧,说是苦逼,但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是很幸运的。也许因为那时候是大四,面试的时候遇见比较好的面试官看重的都是我的学习能力,因此在一开始幸运的面试了三次全过了,每次我也都是非常坦诚的告诉面试官我的想法和我之前所做过的事情。而且因为我前三年的成绩一般,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奖项—当然,所有的成绩都是在那之后才开始逐渐获得的,因此在大公司的简历筛选里我基本上就是那种第一眼就被刷掉的,最后我还是选择了非常有诚意而且那时候刚在北京租下新办公室的商汤,可以说在那实习的两个月是我职业生涯的起步。虽然后来因为更远大的抱负离开了那里,但是现在它的发展我是一直肯定的,在那里见到了也认识了很多牛人,同样也遇到了职业生涯里第一个带领我成长指引我的大叔Mark。
那时候的实习,因为工作也不是特别的多,而且他们当时也没什么产品化的需求,所以我还同时在工作之余接了几个咨询的工作,说是咨询,其实就是要么帮人带外包团队,要么有的时候还会苦逼的被要求去写代码。从大四开始工作到现在,大大小小的外包和咨询我也接过了好几个,一开始他们看重的也都是我创业的时候走过一个比较完整的流程,也踩过一些坑,然而随着经验的积累,吃的教训越来越多之后,我慢慢发现其实接外包或者咨询是一种风险极大,平均收益率低的工作。
首先,你要牺牲你业余的休息时间,当然这在学生时代是可以接受的,毕竟那时候的你压力小,精力好,愿意也有激情去做任何事情,但是当你毕业之后你就会慢慢发现业余生活的重要性—我觉得从毕业到如今我的发展一直比较顺利很大一部分是归功于良好的业余生活的。
然后,你还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不靠谱的人。前面也说过,一路走下来我认识了非常多的老板,有靠谱的,也有不靠谱的,这是跟随着整个互联网的大潮变化的。14年的时候,由于互联网红利刚刚开始席卷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跟风而来的投资者创业者不计其数,其中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另外,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14年可谓是编程技术培训的元年,北京涌入了大量来自二三线城市经过培训学校培训出来的所谓人才,而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情况下,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因此你会在各种地方碰到各种各样不同水平的开发者,这是一件特别让人抓狂的事情。有时候,也许大家不愿意承认,或者出于对多数群体的尊重不愿意承认,但是基础教育质量,接受的高等教育质量以及成长的教育环境,都是决定一个人是否靠谱的唯一因素,而不光是“会写代码”抑或是更好一些的“会解决问题”。这关乎眼界,思维方式,与人相处的模式以及自我修养和气质。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也不用展开赘述了。
真正的职业生涯 2014 ~ 2015
实习了两个月之后,在这段对于我和对于整个中国互联网都算是黄金时代的时间里,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当时互联网实在发展的太快也太好了,我明白此刻应该及早投身到前进的互联网大潮里,寻找一艘适合自己的船做个好水手,即使船沉了我也能在潮头看到前面的景色,而如果我不抓住这机会,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当然,在现在的局势下(批注:2017 年 2 月),商汤将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这种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浪潮退去后占据了优势,然而在当时,在我去 tataUFO 面试之后又和他们的创始人炫宇和郝哲一起吃了顿饭之后,我没有犹豫的就离开了商汤,投身到“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去了。
还是那句老话,硬币总有两面。在 tata 我算是正式拉开了职业生涯的序幕,虽然校园社交在人人不景气和陌陌上市之后基本宣告无望,但是至少在那段真空期当中,还是有许多校园社交和大学生社交的团队做了起来。